必赢76net线路・(中国)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您目前的位置: 必赢76net线路» 新闻中心» 学院新闻

我院考古学科教师团队连续发表中国最早津关遗址环境考古和地学考古最新研究成果

必赢76net线路・(中国)有限公司

 


 

近日,我院考古学科张俊娜副教授团队在国际考古学顶级期刊《考古学与人类学科学》(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与第四纪地质学知名期刊《第四纪国际》(Quaternary Inthernaional)上连续在线发表两篇关于中国最早的津关遗存——四川城坝遗址的“地学—考古学”交叉学科研究论文,题目分别为中国最早的水路关隘(津关)遗址的地学考古研究The earliest Waterway Pass (Jinguan) site in China (202 BC-AD 420): a geoarchaeological approach)及中国西南地区汉晋时期植被与气候动态:城坝遗址的孢粉与水文记录Vegetation and climate dynamics in Sou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202 BC-AD 420): Insights from the Spore-pollen and hydrological records from the Chengba site)。




城坝遗址是川东地区现存历史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晚期巴文化遗址,也是汉晋时期本区核心城市“宕渠城”的所在地,在探索区域环境变迁与文明演进的互动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的津关遗存更是国内乃至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且唯一经过系统考古发掘的水路关隘遗存,为从实证角度全面认识古代津关的选址、规划营建、兴废及人地互动等提供了关键材料。


  


自2018年起,张俊娜环境考古团队在城坝遗址津关遗迹开展了多次地质地貌考察和年代学、孢粉、粒度、色度、磁化率及沉积物微形态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揭示了汉末至魏晋该地沉积环境、水文和地貌演变过程,并研究了区域植被与气候动态演化。其中《考古学与人类学科学》一文的研究表明津关区汉代至魏晋经历了“边滩—河岸湖沼—高漫滩—阶地”等沉积环境变化过程,认为本区建筑类型由两汉时的干栏式转变为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的台基式与沉积环境变干及水文环境趋于稳定的特征相适应。《第四纪国际》一文则通过孢粉分析和定量气候重建,揭示了汉晋时期城坝遗址所在四川盆地东部植被由亚热带-暖温带针阔混交疏林草地转为暖温带森林和草地景观,气候经历了“暖湿-冷干-暖湿”的变化,且在两汉之交出现明显的气候冷干事件。此外,结合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WAPLS)定量重建了Pann和MTco两项可靠古气候参数。两项研究系统揭示了汉晋时期国家政权管理下西南地区关键水路要塞从设立到废弃的完整生命历程以及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在汉晋时期的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为理解中国古代交通管理、资源利用及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实证。这两篇文章是继张俊娜团队2023年在《地学考古》(Geoachaeology)上发表罗家坝遗址形成过程与西南地区人群扩散的环境动因这一成果之后发表的川东北地区最新研究成果。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为SCIE、SSCI和AHCI共同收录,JCR一区期刊。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为SCIE收录期刊。两篇文章均以首都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张俊娜为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历史学院多名研究生参与工作。本研究得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城坝遗址环境考古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11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古蜀地区文明化华夏化进程研究(21&ZD223)”等支持。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7/s12520-025-02203-9 (2025/AAS)

https://doi.org/10.1016/j.quaint.2025.109722 (2025/QI)

https://doi.org/10.1002/gea.21950 (2023/GEOARCHAEOLOGY)

 

 

 

 

 

Baidu
sogou
Baidu
sogou